返回首页 >

陕西:煤矸石里“淘金”记

2025-08-22 11:23   陕西日报

  本报记者 梁少飞 赵杨博 郝颖

  作为我国存量最大的工业固废之一,煤矸石的产量约占采煤量的10%至15%,而在煤炭资源大省陕西,煤矸石每年会增加7000万吨至1亿吨。如何让这些“黑色固废”变废为宝,成为摆在能源产业发展面前的紧迫课题。

  近年来,国家密集出台大宗固废综合利用政策,明确应用方向与目标,为煤矸石资源化利用提供新路径。陕西积极响应,通过省市多层级政策布局,在榆林、延安、铜川、渭南、咸阳等地开展多维度探索,以技术创新推动煤矸石综合利用、安全利用、循环利用水平显著提升,既减轻了环境压力,又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走出了一条绿色转型的发展之路。

  技术突破:

  从煤矸石到微晶板材

  长期以来,陕西煤矸石处置深陷低效困局,利用率低且多为粗放处理。如今,科技进步与企业探索正打破这一局面,让“黑色固废”实现高值转化。

  8月19日,记者走进位于韩城市龙门镇的陕西生态龙门绿碳产业有限公司,见证了煤矸石的“点石成晶”。车间内,破碎机将煤矸石碾成粉末,高温熔融炉将其化为炽热岩浆,经压延机滚压、晶化窑分子重排,短短2小时,乌黑粗糙的矿渣蜕变为泛着温润玉石光泽的微晶板材。板材坚硬耐磨,指甲划过无痕。

  “这些微晶材料性能卓越,既能承受工业车间重压,又能为家居装饰添彩。”该公司副总经理薛少佳拿起样品介绍,微晶材料耐磨抗压、近零吸水率的特性,使其在工业、建材、装饰领域备受青睐,加工成工艺品更是市场抢手货。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