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陕西:煤矸石里“淘金”记

2025-08-22 11:23   陕西日报

  从“矸石围城”到“矸石回家”

  曾经,大量堆积的煤矸石是陕西沉重的“环境包袱”:露天堆放侵占土地,硫化物、重金属随风化、雨水渗透土壤,导致土壤酸化、板结、肥力下降,造成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有害物质随径流污染水体,威胁水安全。

  如今,随着资源化利用技术推广,这一“包袱”正转化为“绿色财富”。陕西各地立足实际,探索出各具特色的治理利用模式,让生态效益与经济价值同步显现。

  从铜川市印台区鸭口煤矿观景台俯瞰,层层绿意赏心悦目,很难想象这里曾是堆积几十年、烟尘弥漫的矸石山。

  鸭口煤矿2016年3月关闭后,留下占地面积8.6万平方米的矸石山。2018年,陕煤集团铜川矿业有限公司启动修复:对自燃区域开挖浇水、浇灌黄泥浆、覆盖黄土灭火隔污,运走煤矸石5.2万立方米,依地形将东部区域修整为阶梯,覆黄土后植树造林,让荒山重披绿装。

  近年来,铜川不断规范矿山治理,督促企业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签订三方监管协议,落实“边开采、边治理”责任;紧抓资源枯竭转型、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等政策机遇,争取资金治理36个历史遗留矿山,市、区财政划拨资金修复26个未纳入中央和省上项目的矿山,让生态修复常态化、制度化。

  8月16日,雨后的陕西陕煤韩城矿业有限公司下峪口煤矿,48亩复垦耕地旁,村民王龙望着平整的土地满脸喜悦:“耕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旱地种庄稼,坡地种花椒、核桃,不能让地荒着。”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