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逄观星丨《生万物》的成功为何不是偶然
2025-08-26 13:34 大众新闻
当荧屏被仙侠剧和甜宠剧占据时,《生万物》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它将镜头对准20世纪上半叶的鲁南乡村,让土地成为叙事的锚点。剧中展示了春种时田埂上的号子、秋收时晒谷场的喧嚣、“打春牛”民俗里的敬畏,甚至佃农手中豁口的镰刀、地主宅院里褪色的楹联。这些细节还原了乡土中国的肌理,让看腻了“空中楼阁”式创作的观众找到了久违的共鸣。电视剧中有一个场景:林永健扮演的封二在寒冬跑到地里忘情地“数九”,感知时节变化;他临终前讲怎么敬畏土地的那段告白,讲得实实在在,句句在理,是一生的体悟。我听了都怦然心动。这种对土地的深切情感,正是山东人“春种一粒粟,秋收万石粮”的朴素信仰。如今,这样的场景不仅留存在乡村生活中,更通过荧屏传递给了无数观众。
《生万物》中,“拉呱”“年下”“俺知不道”“做么去”“挺妖翘”等方言土语,一下子把观众拽进了鲁南乡间的真实语境里。人物不再是演员扮演的角色,而是从这片土地上自然生长出来的“这一个”。方言是地域文化最鲜活的载体,这些乡音让这部剧从一开口就接了地气,成为连接观众与乡土文化的桥梁。
当镜头从日常对话移向更具仪式感的场合时,民俗便成了洞悉这片土地伦理与信仰的一扇窗。婚丧嫁娶、年节习俗、农耕仪式等,都拍得格外有分量。剧中呈现了婚礼中的古礼,丧仪的流程,春节祭祖、清明添土、试春气等场景。这些看似繁琐的仪式中,浸润着山东乡土里的文化密码:对自然的敬畏,对祖先的追思,对“规矩”的敬重。这些场景不仅是宗族社会维系秩序、表达伦理的重要场域,更是山东农耕文明最动人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