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24载光阴换56次团圆——记“中国好人”杨智忠
2025-08-27 16:42 大众网
两人听后,在墓碑前跪地痛哭,那场景让杨智忠心里难受极了。“看着他们悲痛的样子,我心里五味杂陈。烈士家属们对烈士那种刻骨铭心的思念,以及几十年接力寻找的辛酸,远比我们想象的艰难,我们很难感同身受。我要留在这里,帮烈士们找到家人。”杨智忠说,从那时起,他就下定决心要帮烈士寻亲。
2005年,杨智忠开始了为烈士寻亲的漫漫征程。这是一项堪比大海捞针的工作:饮马烈士陵园安葬的烈士大多牺牲于解放战争时期,很多记录不全,陵园内有720座烈士墓,其中只有60座墓碑上有烈士名字,而记载了烈士地址的仅有17座,并且由于年代久远,墓碑上记载的地址大多不够详细。
为了准确为烈士找到亲人,杨智忠精心研读陵园里所有可考的烈士资料,并分批进行整理。“了解得越多,我就越心疼这些烈士。他们牺牲的时候,大多数只有十几岁、二十岁出头,还都是孩子啊。帮他们找到家人,是我后半生最重要的事。”杨智忠说。
2007年,杨智忠整理查阅到了于春广和于在元两位烈士较为具体的籍贯信息,仿佛“寻家”之路近在咫尺。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拿着笔记本,揣上60块钱,杨智忠便出发去往了烟台海阳。
“那天我一大早就出发了,中途倒了五次车,直到下午两点多才到达台子村,到了村委询问发现,这个村里‘于’姓很少,而且没有烈士,有热心的老乡给我指路附近有烈士的村子,但是当时带的现金不多,无奈只能当天返回。”第一次外出虽然没有成功为烈士寻到“家”,但杨智忠迈出了漫漫长路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