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股热潮会否终结银行股行情?资深投资人士:银行股与10年前不同了
2025-09-03 15:14 第一财经
首先,交易型资金厌恶长期处于低估值状态的资产,配置型资金则恰恰相反,后者往往在银行股价足够便宜时开始买入并长期持有。这个阶段,会使得交易筹码向配置盘高度集中。
“因为红利股处于估值底部的时间比较长,只有真正看重长期价值的投资者才会(在低位)大规模买入。”陈嘉禾说。
他以自管投资组合举例说,2023年下半年,包括银行在内的金融股已经跌到很低的位置,自己对配置策略进行了大幅调整:突破单个行业配置比例不超过35%的规则,将金融超配到45%~48%。
“当时的主要考虑有两个,一是两年左右观察下来,房地产行业‘拆雷’的冲击波比预想中要好,可以说转危为安;二是经过大幅杀跌,港股银行股已经非常便宜,市盈率很低,股息率很高。”他说。
其次,当银行股结束漫长熊市迎来上涨时,交易型资金和配置型资金都会持续买入,但市场上筹码已经有限,出现买盘很多、卖盘很少的情况。
此轮银行股行情的特点之二,是港股、A股齐涨,不少银行股的AH股溢价率在收窄。而AH股溢价率是过去很多投资者参与港/A股投资的重要参考指标。
关于银行股在不同市场上的投资逻辑,陈嘉禾认为,随着股价上涨,港股内银股的吸引力的确有所下降,但估值还不贵;A股银行股整体依然比港股更贵,但差距在缩小,这也会使得部分机构的目光开始从港股转向A股。
疑问三:现在到位了吗?短期涨跌幅参考意义不大
陈嘉禾分享的另一个重要逻辑在于:判断银行股贵不贵的关键是估值,而不是短期涨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