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口新生地上的文物守护者
2025-09-16 09:30 海报新闻
在东营市垦利区,黄河裹挟着千年泥沙奔流入海,日复一日淤积出这片年轻的土地。垦利作为黄河新生地,原住民多为元末以后移民而来,这里没有千年古城的斑驳墙垣,没有传世古建的雕梁画栋。文物资源的稀缺,让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从一开始就满是“拓荒”的艰辛。
面对缺乏文物线索的困境,普查队没有退缩,而是积极联动河务局等兄弟单位,在各方的全力配合下,逐步将工作重心聚焦到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方面,成功发掘出孤三井、大红门、险工等十几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物线索,为普查工作打开了全新局面。区博物馆里,6名工作人员组成了这支特殊的普查队:5位女同志怀揣热忱,1位男同志扛下重担。她们常说:“别人的普查是‘寻古’,我们是在‘为新生土地找记忆’。”每当普查任务启动,馆里便近乎 “全员空城”,日常接待的窗口暂闭,案头待办的文件摞起,所有人的脚步都朝着黄河口的田野、堤坝、村落奔去。

2024年7月,麦收刚过,热浪灼人。为了提高 “村村到” 文物普查完成率,馆长柴丽平带领大家前往郝家镇复核文物线索。一行人在黄店村探查黄店遗址时,踩着还没清茬的麦地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前走。突然,董姐“嘶”地一声弯下腰——麦茬尖锐,划破了她的脚踝,血珠顿时渗了出来。“没事没事,小伤口!”她接过同事递来的纸巾按住,笑着说:“这算啥!比得上人家考古大佬日复一日清理探方辛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