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城如何打造文旅新地标——来自河北省邯郸市的调查
2025-09-22 13:10 经济日报
除了修复山体,邯郸还巧引周边流域河水,为紫山重披绿衣。通过大规模植树造林,累计植树80多万株,增绿6500多亩,森林覆盖率由16%提升至96%。如今的紫山已变身为生态公园,年接待游客超100万人次,当地百姓吃上了“风景饭”。
在邯郸,类似的生态转型案例比比皆是。全国百强矿河北省磁县申家庄煤矿整体退出煤炭产能,依托红色老区资源,跻身国家4A级旅游景区;峰峰矿区将矿区生态修复与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相结合,建成响堂山森林公园和占地600余亩的清泉公园;邯郸肥乡区对废弃砖瓦窑进行修复,打造出拥有六桥十景的凤湖湿地。
自然生态和文化环境的协同,吸引越来越多游客前来领略历史文化之美和自然风光之秀,邯郸的文旅产品也从单一的观光旅游向度假、研学、教育、社交、旅居、康养等复合功能转变。通过构建“西部生态疗愈,东部文化康养”的产业发展格局,西部太行山区依托生态环境优势,重点推进武安市京娘湖康养小镇、古武当山景区康养中心等康复疗养、休闲养生项目;东部平原地区依托特色产业基础,推进邱县西临河漫画村康养小镇、馆陶县彭艾小镇等建设。
位于太行山麓的武安市长寿村海拔1100米,是天然康养胜地。村里大大小小民宿加起来有几十家,暑期高峰一房难求。游客们或漫步林间呼吸新鲜空气,或在民宿庭院品茗闲谈,享受自然美景和康养度假服务。在长寿村经营民宿的万杰笑着说:“新鲜空气是我们这里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