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沙拉塔到刺绣披萨,必胜客如何用35年稳住消费者味蕾
2025-04-10 17:40 海报新闻
95后消费者李帅的手机相册里保存着57张必胜客披萨的照片。“每次新品上市都要打卡,发朋友圈集赞就成了习惯。”她展示着最新的“双蛇姐妹披萨”——虽然被吐槽“实物与宣传图不符”,但仍吸引大量年轻人猎奇消费。
在青岛必胜客辽阳西路门店,周五晚的“披萨DIY小课堂”座无虚席:工作人员带着孩子们拍面团、撒芝士、讲故事。必胜客早已超越“西餐店”定位,成为承载生活仪式的“第三空间”——有人庆祝生日,有人举办毕业派对,甚至有游戏战队将线下赛点设在红屋顶下。
品牌安全感的构建同样关键:2023年推出“全程可视后厨”,顾客通过APP能看到食材清洗的每个环节。当“吃披萨”从“偶尔的奢侈”变成“日常的安心”,它便融入了中国人的饮食坐标系。
35年光阴,足够让一个品牌从“外来者”变成“陪伴者”。从首店门口排队的自行车长龙,到外卖箱里保温的披萨盒;从研究“如何使用刀叉”的拘谨,到发明“卷着吃披萨”的随性,必胜客的故事,本质上是中国消费市场开放包容的缩影。
当鲁绣与披萨在餐桌上相遇,当第10亿份披萨送抵某个小区,人们突然意识到:这个红屋顶品牌从未试图改变中国胃,而是把35年的观察与创新,揉进了每一寸饼底——或许这就是它的终极密码:比起完美的披萨,更重要的是,让每个中国人都在披萨上找到属于自己的味觉记忆。
毕竟,能被记住35年的,从来不是食物本身,而是食物背后,那些与时代共振的烟火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