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既然樱桃园留不住,不如高呼你好,新生活!

2025-05-08 13:28   北京青年报

  从现实主义的传统解读到风格多元的现代阐释,契诃夫作品的排演对中国观众来说并不陌生。在世界范围内,各国导演都将其视为艺术的试金石,以期实现对戏剧传统法则的超越。近日在国家大剧院上演的蒂亚戈·罗德里格斯导演、伊莎贝拉·于佩尔主演的《樱桃园》,也是创作者借助经典自出机杼的尝试。

  悲喜复调里

  细腻的于佩尔失焦了

  1902年至1903年间,契诃夫创作出人生中的最后一部戏剧《樱桃园》。契诃夫生于俄国废除农奴制的前一年,站在世纪的悬崖边,他经历了俄国最为动荡的激变时期,该剧中社会阶层的流动、新旧思想的矛盾都源自于此。但是,契诃夫的戏剧往往有意淡化表面的冲突,将视角对准看似琐碎的日常生活,实则是在映照人类共通的内心世界。

  于佩尔主演的契诃夫经典《樱桃园》

  《樱桃园》的当代排演数不胜数,创作者首先要理解契诃夫的原意,在此基础上引申出自己的解读。原作中柳鲍芙等人面对现实的困顿和美好事物的消逝而无力挽回,似乎笼罩在感伤忧郁的情调里,但契诃夫却把《樱桃园》定义为“喜剧”。1904年,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莫斯科艺术剧院初次排演此剧时,将其诠释为沉重的抒情悲剧,这引来了契诃夫的不满,他将其称为“愚蠢的感伤主义”。此后的百余年间,彼得·布鲁克、林兆华等的排演实践都曾关注到这部戏内在的喜剧特质。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