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刻传韵,诉说文明交融故事
2025-07-08 10:01 齐鲁晚报
画面左侧,孔子头戴高冠、身着长袍,手中雁形贽礼雕刻得栩栩如生,羽翼间仿佛还带着春秋礼仪的余温。右侧的老子同样高冠长袍,拄着曲足杖,他拱手相迎的姿态里,既有长者的慈祥,又有智者的深邃。尤为动人的是老子身后三位弟子手捧简册,无言地述说着老子命人取来典籍供孔子阅览的盛意。“史料记载,临别之际,老子语重心长的嘱咐,令孔子心领神会,深受启迪,他将老子的思想精妙地比作自由翱翔于九天之上、令人无法琢磨的神龙,深感其玄妙深邃。”武氏墓群石刻博物馆馆长朱卫华说。
这份跨越学派的惺惺相惜,被汉代工匠以凿刀为笔,铭刻为文明互鉴的永恒图景。石壁的每一道刻痕,都仿佛回荡着中国思想史上最动人的对话:儒家的入世情怀与道家的出世智慧在此交融,三十而立的孔子手捧贽雁,虔诚求教于阅尽沧桑的长者。这石刻的纹路,正是文明对话的深沉年轮。
承载着如此厚重对话的石头,在武氏祠并非孤例。另一块画像石的归藏之路,同样充满传奇。1973年,时任武氏墓群石刻博物馆馆长的朱锡禄闻讯冒雨疾行5公里,赶赴齐山村,从村民手中紧急抢救下这块珍贵的画像石。它从此成为“孔子见老子”画像石家族中的瑰宝。2008年北京奥运会,这块长逾2米的画像石化身巨幅拓片,在开幕式徐徐展开的中华文明长卷上惊艳亮相。今天,它的原石依然静静伫立在武氏祠西廊,继续向每一位驻足者低语着那场伟大的思想邂逅与文明薪火的传递。
武梁祠“出国”
搭建文明交流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