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将刑释人员再就业“反歧视”从文件写入现实,多地已在实践

2025-08-22 16:30   澎湃新闻

  刑释人员再就业③丨将“反歧视”从文件写入现实,多地已在实践

  编者按

  最近,有企业以2%的岗位名额向刑满释放人员(以下简称“刑释人员”)敞开大门。这一举动引发的争议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社会对刑释群体的复杂态度:既有对包容的期待,也有对风险的担忧。

  有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数十万刑释人员回归社会,但再就业率不足40%,近三成人因“前科标签”被直接拒之门外。

  澎湃新闻推出系列报道,聚焦刑释人员就业现状,剖析政策执行堵点与法律救济短板,探讨帮扶路径,从企业社会责任、安置帮教机制到社会观念革新,寻找破局之道。本期为第三篇。

  刑释人员回归社会后如何快速适应当前的社会环境、融入社会,并且重新获得生存和生活的能力,是政府和社会层面都需要思考并解决的问题。

  重新犯罪率是衡量刑释人员社会融入程度的重要指标。大量研究表明,就业困境与重新犯罪存在显著相关性。有学者直言,“无事可做,游手好闲是重新犯罪的主要人群。”

  澎湃新闻注意到,近年来,全国各地政府部门通过政策创新、资源整合和机制优化,探索出多条可复制、可推广的刑释人员就业帮扶路径。

  不将“无犯罪记录”证明作为就业前置条件

  刑释人员因犯罪记录常面临社会偏见,许多企业将其视为“高风险群体”,即使具备劳动能力也难以获得工作机会。一些地方开始进行了探索,取消“无犯罪记录”证明要求,直接消除了这一制度性歧视,为刑释人员提供了公平竞争的起点。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