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人民日报》聚焦东营:精简考核指标,推行差异化考核机制

2024-12-12 17:52   闪电新闻

  一场雨后,一畦畦苜蓿拔节生长。微风拂过,田野间泛起层层绿浪。山东省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以下简称“农高区”)盐碱地综合利用服务中心副主任刘志鑫又一头钻进了田里。

  “这里曾是不毛之地,老百姓尝遍了盐碱地的苦。”刘志鑫望向田间,话锋一转,“现在地还是那块地,田已不是那片田。”

  农高区盐碱土壤面积达43.97万亩。围绕市里设置的“盐碱地综合利用”这项关键性任务,农高区在指标设置上更加注重“少而精”。“一般性工作不再纳入考核体系,引导部门单位有重点地攻坚突破。”刘志鑫介绍。

  农高区出台相应扶持政策后,高校院所、人才团队纷至沓来,耐盐碱作物新品种(系)相继落地。农高区团队成员精心挑选了几株“拔尖儿”样本,满怀信心地拿到各县区向相关负责人重点推介,效果却不太理想。“都说自家品种好,凭啥要选你们这个?”团队成员犯了难。

  “听说农高区遇到的难处,我们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任务考核指标落实情况,组织县区(功能区)、市直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一起,出主意、互相帮、补短板。”石循刚说,“考核定了方向,落实情况纳入市直单位考核,大家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各单位组织业务骨干帮助农高区集中攻坚。”

  群策群力,集中攻坚,推广工作有序铺开。

  “从这两年来看,我们每年能在全市稳定推广20万至30万亩的新品种种植,东营多地盐碱耕地实现了突破。按照计划,到2025年,我们将培育耐盐碱作物新品种(系)80个,在国内推广耐盐碱品种和新技术面积达到3000万亩。”刘志鑫言语间透着兴奋。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