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有“潍”度丨潍坊的教育好在哪里?(上)

2025-04-08 16:43   大众网

  作为一座文人辈出的城市,潍坊的教育氛围一直都很浓厚。历朝历代,从政府官员到文人墨客、商贾巨擘,自始至终都对教育有着诚挚的敬畏之心。

  据记载,春秋时期,公冶长因“礼崩乐坏”回到故里(今诸城市贾悦镇先进村),欲开办书院传播儒家思想,因房屋破旧,选择了距故里三十余里的城顶山,搭起三间茅屋,读书授学,践行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创办了公冶长书院。

  战国后期,浮烟山麓有了供人读书的“乡校”,属地方上私人办学,规模不大。到了明万历年间,浮烟山真正出现了规模大而影响广的学校,即麓台书院,又称公孙弘书院,是众多文人治学、传递薪火之圣地。

  青州一中的前身松林书院,始建于北宋时期,至今已有千年历史。曾培养了三元及第的一代名相王曾。近代以来,王翔千、王尽美、邓恩铭等革命先烈在此讲学、播撒革命火种。

1926年的松林书院

  潍坊一中的前身潍阳书院,始建于清乾隆年间,韩梦周、刘庄年、高守训、张昭潜、郭恩敷等名师曾在此讲课,书院不仅对古代潍坊文化教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是潍县兴学重教的典范,也是潍县教育和学术的重心所在。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潍县首次出现小学堂。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两处私立小学堂、一处私立女小开始招生。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潍县公立、私立小学已在城乡各处星罗棋布,普通民众也有机会学到知识。据相关记载,到1933年,潍县全县共有在校小学生27000余人,同期全县户口105,477户,平均不到4户人家就有一名在校小学生。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