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风筝记忆丨诸纪红:纸鸢里的时光密码
2025-04-11 16:54 大众网
老周醒后第一件事是摸相机。一周后的《潍坊晚报》登载了他发病瞬间抓拍的照片:救护车顶的红灯与风筝会场的彩绸交缠在一起,恍若盘鹰风筝的绞线绝技。最奇的是画面左下角,那位每日在广场捡断线的环卫大姐,正将五色丝绦编成续命缕——这手艺竟暗合了《荆楚岁时记》里“五月结长命索”的古俗。她脚边的编织筐里,尼龙线与纸鸢竹骨和平共处,像一出跨越千年的默剧。
出院那天,老周执意要去风筝博物馆。我们在明代《南鹞北鸢考工志》的展柜前站了半日,玻璃上叠映着彼此的白发。泛黄的图谱里,瘦燕肥燕比翼齐飞,解说词说这是古人用阴阳调和之法对抗无常。老周忽然指着展馆穹顶的钢架结构说:“你看这多像放大万倍的风筝龙骨。”斜阳穿过几何形的阴影,在他脸上织出竹篾的纹路。
(三)
白浪河畔的风筝会开幕当天,天空成了倒悬的海洋。章鱼风筝的触须轻轻拂过北宋沙燕的翅膀,电子屏闪动的星座图下,有位老者正用鱼鳔胶黏合着光绪年的蝴蝶鸢。老周拄着登山杖挤在人群里,相机挂绳上拴着从ICU顺来的止血带,像条褪色的长命缕。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王师傅的摊位前,堆着劈好的竹黄,他剖竹的手势让我想起了父亲教我打算盘——都是与天地对账的手艺。
“《韩非子》说墨子造木鸢飞一日而败,那是没寻到好胶。”王师傅从陶罐中挑出琥珀色的鱼鳔胶,对着阳光拉出金丝。他修复的百年瘦燕风筝正在苏醒,桑皮纸的裂纹里渗出陈年的桐油香。老周突然架起三脚架,说要拍下鳔胶拉丝与碳纤维风筝同框的瞬间。取景框里,明朝的竹骨与NASA技术的伞布共享同一片风,让我想起了父亲常念叨的“古今一线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