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论文署名,为啥变成了“权力的游戏”?

2025-05-23 15:31   央视网微信公众号

  谁有资格在论文中署名?这个问题学术界早已有共识,即要对论文有“实质性贡献”。说来简单,可在论文的撰写中,如何界定“实质性贡献”呢?

  目前,国际学术界通行署名规则采用的是由国际医学期刊编辑委员会1985年以来提出并修订的“四项贡献标准”,我国在2022年颁行的《科研失信行为调查处理规则》(以下简称《规则》)中同样参考了该标准,即:

  一、对论文的构思或设计有实质性贡献,或采集、分析、解释数据;

  二、起草或者深度修改论文重要的知识内容;

  三、参与最终版本的确定,并知情同意论文投稿;

  四、同意对工作内容负责,以确保能回复调查,以及解决与研究工作准确性和诚信有关的问题。

  2020年,美国国家信息标准协会在该原则的基础上,制定了“贡献者角色分类(CRediT)标准”,将论文贡献进一步详细划分成14类,比如:总体构思、数据管理、规范分析、资金获取等等,国内外有部分期刊也采用该标准。

  不过,据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高等教育研究院教授乔锦忠介绍,在实际操作中,在这些基础性的原则之外,不同的研究领域中也保留了一些约定俗成的署名习惯。比如在理论物理、数学界,由于理论的贡献程度比较难衡量,作者署名通常按字母顺序排列。

  署名为什么容易乱?

  尽管对于论文作者的署名,国内外学术界均有明确的指导标准,但“抢”署名、“蹭”署名现象仍不时发生。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