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论文署名,为啥变成了“权力的游戏”?

2025-05-23 15:31   央视网微信公众号

  他认为,除了研究人员的工作单位,高校、科研机构需要参与调查外,科研项目的资助方也可以独立参与调查,互相印证结果;同时,高校、科研机构、政府机构等各层级应该建立相应的报告制度,将调查处理结果公开发布,以便于公众监督。

  此外,惩罚力度也需要加大。2022年,科技部等部门发文,对“无实质学术贡献署名”等科研失信行为,列出通报、撤职等系列处置措施, 还新增“记入科研诚信严重失信行为数据库”,有关部门将对进“黑名单”者进行联合惩戒。中科院也多次发文强调对“荣誉性、馈赠性、利益交换性署名或夹带署名”等不当行为“零容忍”,严重违规者将“终身追责”。

  “要对典型案件进行严肃处理,在事实清楚的情况下,不仅可以动用行政管理手段,拿续聘与否与此挂钩,进行威慑,而且还可以诉诸法律程序,还公平于学生。”洪成文说道。

  更重要的是,要建立起重视诚信的学术风气,让学术界自发形成重视声誉机制。乔锦忠指出,“学术界是一个没有警察的社会,要靠声誉维持”“如果一旦被证实学术不端,学术生命就终结了,这会是很严重的惩罚。”

  因此,此次“本科生发表14篇sci论文”事件中,涉事研究人员被撤职、取消导师资格等,就是个很好的警示。只有当乱署名、抢荣誉遭严惩,规范署名、尊重他人贡献成为学术工作者共识,署名乱象才能从根源上得到治理。

  论文署名不是小事。知识的贡献者应该拿到应有的认可,学术应该回归纯粹。毕竟别忘了,科学的初心是“求真”。

  (来源:央视网微信公众号)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