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论文署名,为啥变成了“权力的游戏”?

2025-05-23 15:31   央视网微信公众号

  高校和科研机构作为第一责任人,其内部监督多依赖于自身的行政部门,对于学术不端行为往往“不告不理”。洪成文介绍,在目前的学术生态中,导师对学生拥有绝对“权力”。学生何时开题、答辩、毕业,科研补贴给不给、给多少,有没有科研项目,完全由导师直接决定,如果想毕业、有补助,学生自然得听导师的话。

  因此,面对“学术剥削”“署名寻租”,大部分学生、基层研究人员不会也不敢举报。即便有人举报,有些高校也往往会出于对人情、利益的考量,“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2014年,厦门某大学博士生公开指控曾经的论文导师,忽视学生贡献且不让其在论文中署名,但后续媒体报道显示,涉事校方对此“冷处理”;2020年,上海某高校甚至被曝出集体造假,一篇论文署了13个名字,其中还有与论文所涉专业无关的行政人员。

  作为发表论文的“把关人”,期刊方面对论文署名也往往只限于形式审查,如作者的工作单位、联系方式等。某科技期刊编辑小葛(化名)指出,“编辑终究是外人,像论文贡献度这些问题,属于作者内部的共识”“他们商量好了,对外怎么说都行”。

  科学要“求真”

  正如乔锦忠所说,由于学术活动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自由度,对于论文署名乱象的治理,并不容易,少不了多方共同参与。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