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论文署名,为啥变成了“权力的游戏”?

2025-05-23 15:31   央视网微信公众号

  首先,有受访学者介绍,目前论文署名的原则性说明,多为宽泛表述,在具体操作层面仍有待细化。尤其在跨学科合作或大型科研项目中,面对几十乃至上百人的科研团队,如何评价每个人的“实质性贡献”并对此排序,缺乏普适的量化标准。

  “比如,在实验室培养制度环境下,项目是导师申请过来的,仪器设备材料是导师提供的,研究方向是导师确定的,论文是导师把关的,尽管文字部分是学生完成的,也很难区分,谁的贡献一定比另外一个人的贡献大。理科论文署名还可以通过双第一作者的做法而得到解决,而很多文科成果,只有第一作者才重要,矛盾也会多一些。”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洪成文举例道。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院长助理赵精武副教授指出,开放协作的专业化科研是未来的发展方向,目前论文署名涉及的“作者贡献度”标准问题值得关注,尤其是对于如何判断作者的“实质性贡献”在具体操作层面有必要进一步明确。

  其次,乔锦忠表示,除了部分研究人员恶意“抢”“蹭”署名之外,更多时候,导师“挂名”“署一作”并非本意。“部分期刊有一些‘潜规则’,不愿意刊登研究生尤其是硕士研究生的文章,或者期刊明确找导师约稿,导师把机会交给了学生。这类情况下,把导师的署名提前,某种程度上是在帮助学生更顺畅地发表文章。”

  不过,乔锦忠也坦言,在部分高校、科研单位,对于恶意“摘桃”、“蹭”署名,现有的监管体制仍有待完善。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