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论文署名,为啥变成了“权力的游戏”?

2025-05-23 15:31   央视网微信公众号

  首先,署名标准需要细化。北京某高校博士生导师方达(化名),长期从事科研诚信研究,据她介绍,目前我国学术界正在细化相关规则,比如2022年发布的《负责任署名——学术期刊论文作者署名指引》,进一步明确了署名的最低要求,厘清此前模糊的“通讯作者”的定位、跨学科研究出现“共同第一作者”该怎么处理等问题。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奇常年从事高等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他也指出,学术组织、专业团体、研究立项或科研经费分配等机构可以更积极作为,提供相应的学术规范引导,包括什么是好的学术行为和操守、如何在实践中遵循这些行为操守、研究生或本科生应该满足什么前置条件,才能够获得参与科研活动的资质等等。

  其次,增加对论文署名的审查、监督环节。目前科技部已经尝试通过智能检测工具,主动监测可能存在的论文学术不端行为;部分高校、科研单位也在内部主动进行倒查,要求署名作者提供实际贡献说明,有的机构还推出“预公示”制度,在论文发表前对内确认署名。

  期刊方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院长助理赵精武副教授建议,建立规范且标准的“贡献说明”制度很有必要,现在部分期刊在文章正式发表前会要求署名作者提供“实质性贡献”的说明。

  对于已经被举报的涉“署名不当”等行为,李奇建议,要提升学术监管的专业性和透明度,“比如按照对论文成文贡献的百分比计算, 署名的排序就会更简单;按照有没有参与文章的写作来考量,是否有权署名也会更简单。”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