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环球时报》英文版2025年7月25日刊发深度报道《读懂新时代栏目·生动故事讲述中国人权系列:山东沂源县民生综合体里的“种地”与“养老”——中国式现代化路径中的基层样本

2025-07-27 16:45   环球时报

  记者近日实地走访沂源县多处民生综合体,与县级领导、村干部、老年人和平台运营人员深入交流后发现,这一模式巧妙地将农村养老服务与农业现代化有效衔接,打通了公共服务与集体产业之间的内循环机制,不仅回应了农村老龄化的现实难题,也探索出一种将“生存权”与“发展权”相统一的基层治理实践。

  村里开了食堂

  当许福荣和她的老朋友们坐在食堂的长桌两侧享用午餐时,送餐员许立红已经穿上醒目的红马甲,骑上电动自行车出发了。

  她穿过蜿蜒的山村街道,来到了一对行动不便的老夫妻家中,为他们送来长者食堂的“外卖”。这是南刘庄村民生综合体为一些需要特殊照顾的老人特别提供的服务。

  50岁的许立红此前一直待在家里务农,对于她来说,这份工作不仅补贴了家用,更让她感受到自身的价值。“老人们一看到我就高兴,我也特别有成就感,”她说。

  距离南刘庄村不远的范子峪村是一座小巧整洁的山村,人口只有290多人。在村中心的民生综合体长者食堂里,房丽娟既是大厨,也是唯一的工作人员。

  她一边熟练地削着土豆一边介绍说:“每天都有二三十位老人来吃饭,为老人们做饭,看他们在一起说笑聊天,我心里特别高兴,觉得这份工作很有意义。”

  但房丽娟并不是孤军作战,她的身后是“沂源红”幸福家园民生综合体有序的系统运作。

  她所需的蔬菜、米面粮油,甚至一把扫帚,都来自县里的物资集采中心,只需在手机上下单即可。每天供应的主食馒头,则由县城里的中央厨房流水线统一生产,在早晨七点前配送到各个村里的长者食堂。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