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环球时报》英文版2025年7月25日刊发深度报道《读懂新时代栏目·生动故事讲述中国人权系列:山东沂源县民生综合体里的“种地”与“养老”——中国式现代化路径中的基层样本

2025-07-27 16:45   环球时报

  “一个村子都养不起一个理发店,这怎么办?”张涛说,在项目开展前,进行了逐村逐户 8 轮摸底调查,针对老年人反映最集中的需求,明确服务功能

  正是这些具体而普遍的难题,催生了沂源县“沂源红”幸福家园民生综合体的探索。

  不仅如此,“沂源红”幸福家园民生综合体项目在投入时遵循一村一图纸,一村一业的原则因地制宜,民生工程开始长出“村村不同”的模样。

  比如在地处偏远的东里镇沂河南村,探索出了“以地养老”新路。村里通过实施宅基地复垦与土地增减挂钩项目,筹措建设养老幸福院的启动资金,建成后免费为高龄、孤寡老人提供长期食宿服务。与此同时,村集体还发展猕猴桃种植,通过农业产业反哺养老服务,实现良性循环。

  今年89岁的刘文美和86岁的张祥美,是幸福院的常住住户。两人合住一个朝阳的房间,屋内干净整洁、采光良好。“住在这里,住得好吃得好,每天还能和老姐妹们聊聊天,孩子也放心得很,”刘文美说。

  在历山街道沂河头村,葡萄成了支撑养老服务体系的“致富果”。在村书记宋上叶的带领下,村里大力发展巨峰、阳光玫瑰等优质葡萄品种,引入现代化种植技术,并聘请专业技术人员指导生产。2024年,沂河头村通过葡萄种植和销售,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40万元,其中用于老人就餐服务的投入约为18万元,为民生综合体的运行提供了坚实支撑,实现了自给自足。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