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好“运”向未来丨济宁实施“港产城”融合,书写内陆国际化都市转型新篇

2025-08-05 16:15   海报新闻

  2025年上半年,济宁以京杭大运河为轴,以港口为支点,以产业为引擎,在港产城融合发展的赛道上跑出加速度。1-6月份,全市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5575万吨,同比增长10.4%,集装箱吞吐量20.9万标箱、同比增长20.1%,稳居全省内河首位。这一亮眼成绩的背后,既有白马河航道升级、新能源船舶制造等重大项目的硬核支撑,更彰显了“以港聚产、以产兴城、以城育港”发展理念的实践成效。随着《山东省港口与航道布局规划(2025-2035年)》明确济宁港为全国内河主要港口核心,政策红利持续释放,济宁港航融合发展的蓝图更趋清晰。

  绿色船舶需求增大

  订单排满还出了海

  7月的邹城,白马河碧波轻漾,这条串联起运河文脉与现代港航的黄金水道,正见证着一场港产城融合发展的“半年答卷”。河畔的山东新能船业车间里,工业机器人的嗡鸣与激光切割的弧光交织成韵,标准化模块分解、分段式建造工艺让船体、涂装、舾装实现一体化、批量化作业,使得造船周期压缩至3个月,材料利用率提升15%。

  作为港产城融合的重要产业支点,新能船业的半年成绩单亮眼夺目。“今年订单已排满,上半年订单量是往年同期三倍。”山东新能船业有限公司工作人员的话语里透着底气。这份底气,源于技术创新的硬核支撑——首创船型实现新能源动力、低阻力等4项突破,船阻降低6%,节能3%,自重降低5%,污染物排放量降低90%以上;纯电动力船舶则实现零污染、零排放。经济效益同样显著,同等吨位LNG船每百公里运费较柴油船能省300元,核算下来单船年均可节省费用达10万元左右。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