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世界最大直径水下盾构隧道在济贯通,解码黄河30米下的中国智慧

  “地层扰动控制更难。”周祥表示,盾构隧道下穿绕城高速、黄河大堤及河道,居民住宅区及沉砂池,对地面沉降控制要求较高,沉降要求控制在1厘米之内。

  此外,浆渣处理也增加了施工难度。黄岗路黄河隧道每掘进1环,就会产生1200方泥浆,整条隧道将会产生160万方的泥浆,浆渣处理的难度极大。

  值得注意的是,较常规大直径盾构隧道,黄岗路黄河隧道每环管片有12块,管片链接数量也多出一倍,拼装时间长、拼装精度难度上升、管片运输与拼装风险增大。

  破局之路:

  ①选型之战关乎成败

  17日上午,走进黄岗路黄河隧道南岸接收井,涂装“麒麟”图案的“山河号”半潜于黄河之下,宛如一条静卧的巨龙。这台总长163米、重达5200吨的“工程机械之王”,从设计之初就面临着“直径每增加一米,难度呈几何式增长”的挑战。

  “隧道高效建设的关键,在于盾构机选型的精准。”周祥的话道出了核心。与前辈“泰山号”“黄河号”相比,17.5米的开挖直径意味着要在黄河之下挖出一座6层楼高的空间,刀盘选择、管道抗压、断面稳定等问题接踵而至。周祥告诉记者,他们总部的盾构专家与项目团队开展了数十次头脑风暴,仅泥浆管选型就引发激烈争论。

  “常规300型泥浆管和500毫米管道造价低,但如此大的断面可能频繁堵管。”周祥算了一笔“风险账”:一次堵管至少耽误8-12小时,直接影响工期。尽管新方案选用400型号泥浆管和600毫米管道,造价高达2000多万元,但团队最终拍板:“为了‘血管’通畅,值!”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