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大直径水下盾构隧道在济贯通,解码黄河30米下的中国智慧
2025-08-17 14:01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客户端
2024年9月1日,“山河号”盾构机始发之际,这套完全自主创新的“絮凝+提浓+压滤”组合工艺同步启用。系统每小时可处理泥浆近600立方米,日处理效率提升50%,滤饼含水率降低至30%以下
此外,项目团队还将泥浆分离出来的尾水开展无害化及梯级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研究,将尾水再用于调制盾构泥水循环浆液,参与掌子面渣土携带,实现了盾构尾水的零排放、再利用,真正做到了绿色施工、环保施工。
④螺蛳壳里做“空间魔术”
济南黄岗路黄河隧道为单管双层双向6车道设计,是首条穿黄单洞双层盾构隧道。相较于常规双隧,节约地下空间的同时可节约投资15%左右,但也带来了内部结构工序多、作业空间狭小、工序交叉复杂、施工协调难度大等多重挑战。
如何在有限空间内协调盾构掘进与内部结构同步施工,成为制约整体效率的“紧箍咒”。当掘进到300米时,隧道内部结构同步施工的“双重奏”开启。起初,团队一门心思抓进度,却在狭窄的通道里频频遭遇“肠梗阻”。
“要保证每天6环的掘进目标,17辆运输管片、箱涵、双液浆的车辆就得日夜不停地‘输血’。”项目总工程师高同矿解释,“但内部施工,尤其是车道板浇筑,一块就耗时6-7小时,‘占道’工作让物资运输生命线瞬间‘卡壳’”。
困境倒逼智慧。项目发挥团队力量,定制出组合式台车,并创新研发可移动盘扣支架等工装,优化施工工艺10余项。组合式台车底部巧设万向轮及伸缩式承重底托,实现快速移位,为后续车道板施工腾出空间,同时为盾构物资运输留出畅通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