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世界最大直径水下盾构隧道在济贯通,解码黄河30米下的中国智慧

  据了解,区间段内,地层以粉质黏土为主,比重提升快,泥浆黏度大,处理难度高。且“山河号”盾构机开挖面积达240平方米,每掘进1环就会产生1200立方米泥浆,每天会产生上万立方米泥浆。泥浆的高效处理,直接成为制约掘进速度的“核心”瓶颈。“我们考察过长江隧道借鉴污水处理的新型设备。”胡修志坦言,“在黄河这种特殊泥层下,它有点‘水土不服’。”

  别无选择,自主创新成为唯一出路。他们决定,自主搭建一套泥浆处理设备。“这是行业内的新挑战,可借鉴经验少,参数配比确定更是难上加难。”胡修志告诉记者,他们在类似地质的济泺路北延黄河项目泥浆池旁建起临时试验场地,开始了“从零开始”的压滤试验。

  “絮凝剂用量是关键。少了泥饼含水量就会过高,达不到目的。多了尾水絮凝剂含量超标,既达不到泥浆循环使用的标准,并且还会让成本剧增。”他们以2小时为周期反复试验,当看到压滤出来的尾水如矿泉水般清澈时,胡修志心头一热,“有戏了”!

  然而,现场原位试验时,尾水却出现了浑浊。他们迅速“会诊”,认为是絮凝剂“醒发”时间不够。“就像是加入了酵母的面团,需要充分醒发。”为此,他们将膨化箱从2个增加为3个,给絮凝剂留足“反应时间”,这一次,效果立竿见影。精益求精,他们进一步优化工艺,将原本必须匀速流转的泥浆管路,改造为可变速、间歇性供浆的“智能模式”,既能短时间内“大流量补浆”,又能有效防止罐底泥土“板结”。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