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文艺经典里的山东抗战,红色基因代代传

2025-09-02 09:08   大众新闻·大众日报

  后来,《反对“黄沙会”》改为抗日主题,并更名为《沂蒙小调》,在根据地各类文艺演出中传唱。1953年,山东军区文工团修改加入“咱们的共产党哎领导得好,沂蒙山的人民哎喜洋洋”等词,形成现在人们耳熟能详的《沂蒙山小调》。这首歌曲的变化演进,展现了山东抗日军民与反动派和侵略者勇敢斗争的场景,也唱出了沂蒙人民追求光明、向往美好生活的信念。

  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文学创作,尤其是报告文学创作,展现了军民真实的抗战斗争,讴歌了革命英雄。

  1942年,日寇对胶东半岛展开合围“扫荡”,乳山数千群众被围困在马石山上。十位八路军战士四闯围网、轮回拼杀,救出上千名群众,自己却长眠在马石山上。其中三人为了吸引日军火力,抱在一起拉响手榴弹,英勇就义。八路军战士的壮举深深震撼了青年作家峻青,他含着泪水写下了短篇小说《马石山上》,歌颂八路军战士们无论身处怎样残酷、艰难的境地,始终焕发英勇无畏、以身许国的崇高精神。峻青曾说:“人们应该时刻想到那些为创造我们今天的和平生活而付出了宝贵生命的先烈们,他们是如何的伟大、如何的崇高。人们更应该学习他们崇高的品质、伟大的情怀和美丽的心灵!”

  冯毅之1942年创作的报告文学《碧血千秋》,描述了抗日军队在淄川马鞍山战略要地与日军激烈作战的情景,不少守山军人战斗到最后一刻,跳崖捐躯,人民军队的英雄气概,令人尊敬。大众日报记者于冠西创作的《南北岱崮保卫战》、大众日报刊发的康矛召的《陆房突围的回忆》等报告文学作品,也真实记录了当时军民团结一心、共御外侮的英勇事迹。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