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经典里的山东抗战,红色基因代代传
2025-09-02 09:08 大众新闻·大众日报
那沙的小说《骨肉亲》和剧作《雾》、吴伯箫的小说《一坛血》、彭润芝的胶东大鼓《打青石岭》《半壁店战斗》等作品,书写战争残酷,讴歌革命英雄,激发了前线军民英勇抗战的热情,推动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抗日救亡运动走向高潮。
学者邵艳梅认为,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文艺产生于广泛深入的人民斗争,反映着人民革命斗争生活,是人民革命斗争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人民性、时代性和通俗性特点。“文艺工作者们以歌曲、戏剧、曲艺、美术等为宣传武器,有效地促进了民众民族意识觉醒,提高了群众参军支前觉悟,巩固了根据地政权建设,改变了根据地社会风气。文艺成为摧毁敌人的强力武器,推动了抗战胜利和民族独立的进程,造就了鲜明的时代精神。”
齐鲁大地镌刻民族精神符号
铁道英雄、沂蒙红嫂蜚声全国
山东军民为抗日战争付出了巨大牺牲,创造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山东深厚的革命实践与山东军民的牺牲精神,成为艺术创作的丰富源泉。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创作条件的好转,文艺工作者纷纷回望山东抗战岁月、致敬英雄,留下很多独具艺术魅力、厚重结实的红色经典之作。《铁道游击队》《苦菜花》《红嫂》《大刀记》《地雷战》等作品,通过对真实历史的艺术转化,描绘了一幅齐鲁大地军民浴血抗战的全景图。山东人民的英雄事迹、英雄气概、英雄文化,在这些作品中得到凝练。山东军民的大爱、大勇、大义也在作品中得以铭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