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文艺经典里的山东抗战,红色基因代代传

2025-09-02 09:08   大众新闻·大众日报

  “我亲眼看到,亲手摸到,鬼子是怎样将我们国家的财富,煤、粮食,不分昼夜地往外运,像淌水似的,多心痛呀!”1938年,日军占领枣庄,对鲁南革命根据地的群众实施种种暴行。同时,日军封锁交通要道,军用民用物资极度匮乏。鲁南铁道游击队的队员们以开办炭场为掩护,在临枣支线、津浦干线上演飞车夺机枪、血染洋行、夜袭临城、巧截布车、拆炮楼、杀鬼子惩汉奸等热血抗日传奇。这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铁道游击队》的故事。

  为了写出铁道游击队全面深入的斗争生活,1944年至1945年,刘知侠两次冒着生命危险,穿越敌人封锁线,到枣庄、临城、兰陵、微山岛等地同游击队员们同吃同住,了解他们的真实事迹。他还绕过敌人封锁到枣庄火车站南,去看血染洋行的旧址;到临枣支线的五孔桥,采访打票车的战斗经过。真实又鲜活的创作素材,有血有肉的战斗英雄,让《铁道游击队》一出版就风靡全国。刘知侠说:“我敬爱他们,熟悉他们,我有着要表现他们的热烈愿望。加上他们给予我的光荣委托,我觉得不完成这一任务,就对不起他们和他们在艰苦卓绝的对敌斗争中牺牲了的战友。”铁道英雄们就像插入敌人心脏的“利剑匕首”,他们赤诚报国、不怕牺牲,机智灵活、勇于亮剑,诉说齐鲁儿女的英勇坚强和铮铮铁骨。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