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香黄河口 | “新农人”张合兴:黄河口盐碱地上的“兴农”答卷
2025-09-10 10:42 海报新闻
科技不仅带来产量跃升,更催生了生产方式变革。450吨/日粮食烘干设施与5000吨仓储基地的建成,年粮食存储和周转量将达到1万吨以上,让农民彻底摆脱“看天吃饭”的桎梏,带动季节性用工1500余个,仅临时用工一项,就可为周边农民增收30余万元。
乡村振兴的实践样本
合作社首批招募农机驾驶员平均年龄59岁,最年轻的也52岁。面对价值400余万元的智能化农机设备,老人们连连摆手:“这些铁疙瘩,我们可使不来。”
张合兴决定亲自上阵。整整三个月,他白天跟着厂家技术员学习操作维修,晚上研究设备说明书。那段时间,合作社的农机库里总亮着灯,张合兴穿着沾满油污的工作服,趴在拖拉机底下研究液压系统。“董事长变成了修理工。”员工们开玩笑说。“农业需要青春力量。”张合兴坚定表示。在他的带领下,在外打工的年轻人陆续返乡,合作社如今已拥有专职农业机械持证驾驶员4名、专职无人驾驶植保机持证驾驶员5名,用工平均年龄从建社初期的59岁降至42岁。

更深远的变革在于生产方式。通过“合作社+N”模式,张合兴将分散农户凝聚成规模经营体,与周边养殖场共建的种养循环体系,既化解秸秆处置难题,又削减化肥施用量。
夕阳熔金,张合兴立于田埂,勾勒着他的农业宏图:打造融合智慧农业、生态种植、精深加工的综合产业基地。“农业不该止于躬耕陇亩。”他目光灼灼,“我们要让农民成为令人艳羡的职业,让乡村化作心之所向的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