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我省首个海上光伏项目进入大规模施工阶段 多元创新,在渤海上“集光”

2025-09-15 14:35   河北日报

  因此,施工团队经过多次实地勘察和技术论证,决定采用“定向钻穿越+海缆回拖”方案。该方案是从地面下30米处的地层中进行定向钻进,形成一条地下通道,然后将集电线路的电缆通过海缆回拖的方式穿过这条地下通道,实现集电线路在保护区地下的无损穿越。这种施工方式无需开挖地面,不会对保护区内的地表植被、土壤和沙丘结构造成任何破坏,有效保护了保护区的生态环境。

  然而,将电线埋于地下,与传统的电线杆架设方式相比,对电线自身质量和施工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条地下集电线长4200米,拖拽过程要一次性完成,且中途没有任何检修井,很容易拖断。”项目安全总监李强说,为解决难题,施工团队广泛借鉴了其他领域的先进技术和经验,最终将油气地下管道施工工艺应用到该项目的集电线路敷设中。

  施工团队首先在地下通过定向钻技术,预先埋设一根保护管道。这根保护管道能够为后续的集电线路提供有效保护,防止电缆受到地下土壤、岩石等因素损坏。然后,再将集电线路的电缆通过专业设备拖拽进预先埋设好的保护管道内。通过这种方式,不仅确保了集电线路敷设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还为后期可能的线路维护预留了一定空间。

  此外,该项目采用了110千伏集电线路,相较于目前光伏项目常用的66千伏集电线路,可减少2回路电缆用量,有利于后期拖拽。

  “110千伏的集电线路可提高输送容量,降低损耗,减少用海指标。”李强说,该条集电线路建成后,将成为我国光伏发电领域电压最高、定向钻海缆敷设距离最长的海下集电线路。

  当大片光伏板在海面铺开,是否会影响海洋生物的生存?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