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点的“精致”外卖 店面可能是“照骗”
2025-09-19 20:36 新快报
“在日常观察中,我注意到不少消费者在平台点餐时,误以为所选商家具备堂食空间,实则仅为后厨作业点。这种‘假堂食’现象不仅影响消费体验,也对行业公平构成冲击。”广州市政协委员、民革广州市委员会常委徐科飞表示。
对此,他建议广州率先推动“无堂食外卖店”标识制度,将其纳入平台信息展示的强制性规范。具体而言,平台应在商家页面显著标注“仅外卖,无堂食空间”,避免误导。对于标注堂食的商家,应建立图像核验机制,确保门店照片与实际空间一致。再者,市场监管部门可与平台共建“标签抽检机制”,对高投诉率商户进行实地核查。这一制度切口虽小,但落地性强,回应了消费者的知情权,也有助于推动平台责任的细化与落实。
当然,任何新规范的推行都可能遇到一些现实问题,他提前考虑到完善和落地。如何确保标识的真实性与准确性?徐科飞提到,平台需要建立有效的审核和更新机制,确保商家如实申报其经营模式(例如是否存在隐蔽的、极少量堂食座位),防止“假标识”或“不标识”。
其次是商家可能的顾虑与成本问题。部分商家可能会担心,“无堂食”标识会被部分消费者误读为“不正规”或“档次低”,进而影响订单量。需要引导公众正确理解“无堂食”仅是模式不同,并非品质差。
“标识只是第一步,并非一贴就灵。”他强调,后续监管需要持续发力。它必须与“明厨亮灶”(让消费者通过直播监督后厨)、“食安封签”(确保配送过程不受污染)、日常巡查及消费者评价投诉机制等相结合,才能形成监管闭环。
建议加大随机抽查抽检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