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打开不一样的齐鲁粮仓
2025-09-22 07:10 大众新闻
今年麦收时节,天气持续晴好,小麦可以在田里“待”到水分含量13%以下,然后直接入仓储存。工作人员说,博信农业共流转了15000农田,今年60%小麦都是在田间自然生长好后再收割的。
延续千年的“打场晒粮”传统,在农业的现代化发展中逐渐失去优势。“粮不落地”成为新趋势。
“过去抢收小麦主要是怕连阴天引发穗发芽。这种因天气造成的损失在国内有过惨痛的教训。现在随着新品种的不断选育,小麦品种的休眠期都比较长,即使是连续阴雨也不会发芽,抗倒伏能力也很强,雨过天晴后很快便可在麦穗上自然晾干。”兰进好说。
每逢麦收时节,山东多地都会上线“晒粮地图”,免费开放乡镇政府驻地大院、乡村文化广场等场地,尽可能为农户提供小麦晾晒场地,极致展现了麦田里的“山东温度”。
更值得关注的是“即收即卖”“未收先卖”等粮不落地模式的兴起,既缩短了农忙周期,又规避了存粮风险。
一位种粮大户说,我们可以根据天气情况,等小麦水分差不多的时候收,也可以提前收割,按标准扣除水分,再由商贩或仓储者负责烘干,减少了农户自己自然晾晒的环节。
“从桓台县来说,自然晾晒的已经很少了,要不是‘即收即卖’,要不就是自己烘干。”王锡久说,“桓台县现有粮食烘干设备45套,日烘干能力7200吨。”
过去,传统粮仓因设施简陋、技术落后以及虫害、霉变的影响,储量环节损失不小。如今,科技创新带来革命性变化。
走进位于潍坊昌乐县的山东省粮油收储有限公司鲁中储备库,近6米高的粮堆下“别有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