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观鸟、“打野”、赏花,年轻人为何从旷野得到快乐

2025-04-28 08:58   中国青年报

  “我一开始不知道如何分辨,经常把艾草和其他植物弄混。妈妈教我,要根据气味、叶片形状和手感来分辨。我们把野生艾草带回家清洗干净,放到锅里煮出汁水,然后做艾叶青团。”王嘉怡对每年春天在家“打野”做青团的仪式念念不忘。

  “挖野菜是满足好奇心和探索欲的一种方式,或许在离你最近的大树旁,就能意外发现最鲜嫩的野菜。不过请一定要遵守法律规定,千万不能采摘受保护的植物。”王嘉怡说。

  融入大自然,得到多元、多层次的体验

  身处武汉大学校园,每年春天,各地游客进校赏花、摄影的热情总会第一时间被陈武“捕捉”到。

  年轻人在春天爱上去大自然游玩,并发展为社交行为。陈武指出,“具身认知”这一概念可以解释其背后的心理动机。

  心理学上的“具身认知”理论,主要指生理体验与心理状态之间有着强烈的联系。生理体验“激活”心理感觉,反之亦然。

  陈武说:“一个人的身体认知是敏感的。野外很多事物带给人的收获不是标准化的,人们得到的感受很多元、很有层次感。”

  王嘉怡和一群朋友3月底去北京郊区看山桃花。“大家一起为一段段‘柳暗花明’而雀跃,还能比比谁能拍出最好看的‘无滤镜’桃花照片,或者拍到鸟儿们最高清、最灵动的姿态,一起想文案发朋友圈,快乐翻倍。”

  王嘉怡觉得,用相机拍花和“打鸟”,都仿佛和“被冬天‘封印’多时的生机久别重逢”。

  22岁的盛天成是一名鸟类爱好者,他参加了北京林业大学的和谐家园志愿者协会和百奥生物协会,还和同学们一起组建了民间观鸟交流群。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