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鸟、“打野”、赏花,年轻人为何从旷野得到快乐
2025-04-28 08:58 中国青年报
“我会围绕鸟类进行艺术创作,通过对文创实物材质、工艺的选择让产品显得可爱、吸引人。很多鸟类文创爱好者会收集我们的文创、扎‘痛包’(用二次元制品设计、装饰的包——记者注),或者互相交换、赠送。”黄韵菲说,除了观鸟爱好者,还有很多手账爱好者、博物馆爱好者以及小朋友也喜欢这些产品。“很多人会带着我们的产品去观鸟,寻找相同的鸟种、抓拍同款姿势。”
黄韵菲也会带文创产品去线下市集,“这种活动会有人专门来线下见面,从小朋友、学生到工薪族都有,都很热情地表达自己的喜爱”。
近期,观鸟的热度有所上升,对于观鸟新手,黄韵菲谈了许多需要注意的行为守则,如不诱拍、不使用无人机拍摄鸟类,不投喂、饲养野生鸟类,避免干扰野鸟生活,鼓励大家科学观鸟。
在陈武看来,很多年轻人把“春日户外爱好”变成社交,甚至转化为有意义的工作,这体现了“沉浸感”“社交性”和“价值确认”三者融为一体。
“沉浸感体现了年轻人的专注,将内心能量集中在这些爱好和工作上;社交性,体现了他们将这些事情拓展为群体交互属性,但前两者还不够,年轻人做这些事情并不只是为了自娱自乐,还会追求价值确认、价值认同。这三者交错在一体,螺旋上升,构成了年轻人行为的动力。”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沈杰群 见习记者 李怡蒙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编:石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