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合作培养的山东交通学院实践
2025-05-12 15:50 神州学人
学院确立“交通为基、俄语为助、国际为魂”的办学定位,创新设置“中俄双师课堂”“中俄双导师制”及“中俄双文化教育渗透”等机制。坚持“引进优质、充分融合”的原则,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中方统筹框架设计,适度引进外方课程体系与教育理念。目前已引入俄方核心课程84门,并将其中18门进行本土化改造,联合开发了“中俄工程标准对比”“跨境工程管理”等6门双语课程,构建“专业+俄语”的双轨课程结构。
为实现双方资源的充分融合,学院建立“校-院-教研室”三级管理体系,中俄双方共同参与学院人才培养、专业建设、联合科研及运行管理工作,实现“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责任共担、成果共享”。通过持续开展“解剖麻雀”式的研讨,双方不断探索中俄双向融合路径。建立“合作备课、合作授课、合作建课”的联合工作模式,定期开展中俄教研室联合教研活动,共同制定教学计划与评价标准,确保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协同一致。
中外协同强化优势互补——
高水平国际化师资队伍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保障。学院组建“专业教师+俄语教师+企业导师”三型队伍,其中专任教师100%具备副高以上职称或博士学位,外籍教师占比超50%(含3名俄方院士)。通过高比例外籍教师团队,将国际工程标准与科研前沿融入教学,确保内容兼具全球视野与实践性,精准对接“一带一路”倡议需求。
在教学过程中,由中俄教师协同授课,中方教师聚焦专业理论解析,俄方教师侧重国际实践案例与国际标准,形成“理论-实践”的互补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