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主喊贵险企喊亏,新能源车险咋成了“赔本买卖”?
2025-07-23 09:11 大众新闻·大众日报
在烟台市区一家比亚迪4S店里,林先生刚接过比亚迪驱逐舰05的车钥匙,在店内完成了投保。“保险费用4600元,在这儿买保险主要是看中了没有中间商赚差价,车企自己的保险,有后台数据和零部件维修的话语权,能更好地控制出险成本。”林先生表示,车企与保险的深度绑定,让定价也更合理。
产业链协同的深层价值,远不止于当下的成本优化。根据工信部等部门2015年出台的规定,自2016年起,新能源车企必须为电池等核心部件提供至少8年/12万公里的质保(先到达为准)。而今,这一期限已至。一品汽车App数据显示,今年“脱保”新能源汽车将达到32万辆,2028年将达到98万辆,2032年将升至720万辆。未来8年内,我国动力电池质保到期的新能源汽车总量将逼近2000万辆。
“动力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成本‘大头’,随着首批动力电池质保期陆续到期,新能源车险赔付将迎来新的挑战。”张鹏表示,当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进入规模化退役期,电池衰减会导致更多不确定性风险,将成为保险行业赔付的新痛点,这需要整个新能源汽车主机厂、上下游产业链、维修企业及保险行业共同协商解决。
同时,政策端也在破冰。今年1月,金融监管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商务部联合印发的《关于深化改革加强监管促进新能源车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合理降低新能源汽车维修使用成本、创新优化新能源车险供给、提升新能源车险经营管理水平、加强新能源车险监管、强化支撑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