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日照丨以制度创新激活基层治理的“一池春水”
2025-08-11 16:13 洪凝街道
制度创新是破解基层治理“痛点”的关键钥匙基层治理的难点,往往在于“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的权责失衡,以及“群众需求杂、政策落地难”的供需错位。这些“痛点”的背后,本质上是制度供给与治理需求之间的不匹配。一方面,基层组织长期面临“小马拉大车”的困境。街道、社区作为治理前沿,承担着大量行政事务、民生服务、应急处置等任务,但相应的权责配置、资源支撑却严重不足。例如,部分地区的社区居委会既要落实上级部门的各项考核指标,又要应对居民的多样化诉求,却缺乏足够的执法权、调配权,往往陷入“有责无权、有心无力”的尴尬。这种权责失衡的制度设计,导致基层治理“末梢堵塞”,难以形成高效响应机制。另一方面,群众参与治理的渠道仍显单一。传统治理模式中,群众多处于“被管理”的角色,缺乏表达诉求、参与决策的制度化路径。当社区规划、公共服务等事项与群众期待存在偏差时,容易引发矛盾纠纷。例如,老旧小区改造中若缺乏前期充分协商,可能因停车位规划、绿化调整等细节引发居民不满,影响项目推进。这种“治理者”与“被治理者”的割裂,根源在于缺乏多元主体协同共治的制度框架。制度创新的价值,正在于通过重构权责关系、完善参与机制,打通这些治理“堵点”。近年来,多地推行的“社区吹哨、部门报到”机制,通过明确基层对部门的调度权,让“看得见的管得着”;社区议事协商制度的普及,则让群众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这些实践证明,制度创新能够为基层治理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