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日照丨以制度创新激活基层治理的“一池春水”
2025-08-11 16:13 洪凝街道
以“权责对等”为核心,夯实基层治理的制度根基基层治理的高效运行,离不开清晰的权责边界和有力的资源支撑。制度创新首先要解决“权责倒挂”问题,让基层组织“有权办事、有能办事”。
科学划分权责清单是前提。应按照“属地管理、权责一致”原则,梳理基层承担的职责事项,剥离不应由基层承担的行政任务,明确哪些事必须由基层负责,哪些事由上级部门统筹,避免“责任层层下压、资源层层上收”。例如,浙江省推行的“基层职责清单”制度,将社区工作事项从原来的200多项精简至30余项,同时配套“准入负面清单”,严禁随意将部门职责转嫁基层,让社区有更多精力聚焦民生服务。
资源下沉是关键支撑。权责与资源必须匹配,否则制度设计只能停留在纸面上。要推动人员、资金、技术等资源向基层倾斜,为基层治理提供物质保障。上海市推行的“镇管社区”模式,将街道的部分审批权、执法权下放到镇,同时配套编制、经费支持,让基层在处理违建拆除、环境整治等问题时“腰杆更硬”;一些地区通过“赋权赋能” 改革,允许社区根据实际需求调配公益岗位、使用惠民资金,有效提升了治理灵活性。
考核机制改革是重要导向。传统“唯指标”的考核方式,容易导致基层治理“重痕迹、轻实效”。应建立以群众满意度为核心的考核体系,减少不必要的检查评比,让基层干部有更多时间走家串户、解决实际问题。例如,某地将“群众诉求响应速度”“矛盾化解率”等指标纳入考核,替代了过去的“报表完成率”,倒逼基层工作重心从“应付上级”转向“服务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