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感知日照丨以制度创新激活基层治理的“一池春水”

2025-08-11 16:13   洪凝街道

  以“多元共治”为路径,拓宽基层治理的参与渠道基层治理不是政府的“独角戏”,而是群众、社会组织、企业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大合唱”。制度创新需要搭建协同共治的平台,让各方力量各尽其能、互补共进。

  激活群众参与的“内生动力”是核心。群众是基层治理的直接受益者,也应是治理的主体。要通过完善议事协商制度,让群众在社区事务中“有话能说、说了管用”。北京市“接诉即办”改革中,将12345热线群众诉求作为治理导向,推动社区建立“居民议事厅”,对加装电梯、垃圾分类等民生问题进行民主协商,形成“提出议题—讨论方案—投票决策—监督落实”的闭环机制,既化解了矛盾,又增强了群众的主人翁意识。

  引导社会组织“补位增效”是重要补充。社会组织在提供专业化服务、链接社会资源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应通过制度设计为其参与治理创造条件。例如,广州市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入社工机构参与社区养老、青少年教育等工作,弥补了政府服务的专业性短板;一些地方建立“社会组织孵化基地”,为社区志愿者团队、公益组织提供场地支持和能力培训,让更多“草根力量”成为治理的生力军。

  推动企事业单位“融入协同”是有益延伸。企业、学校、医院等单位与社区存在天然联系,应通过制度创新打破“单位壁垒”,形成治理合力。例如,某社区与周边企业共建“共享食堂”,既解决了企业员工用餐问题,又为社区老人提供了助餐服务;学校开放操场、图书馆供社区使用,社区则协助学校维护周边秩序,这种“资源共享、责任共担”的模式,让基层治理从“社区内循环”走向“区域大协同”。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