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山东过春节丨煎饼飘香,一“卷”烙刻齐鲁滋味
2025-02-04 10:01 海报新闻
蒲松龄,清代文学家,山东淄博淄川人,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
蒲公留仙,一日恍惚间,竟至现世。见一摊,售山东煎饼者。摊前之人,手法娴熟,摊面、撒料,俄而饼成。
未几,奇观骤现。煎饼于案上,似有灵韵自生,徐徐舒展,渐幻为花形。色泽缤纷,或赤如丹砂,或粉若桃腮,或白似瑞雪。瓣瓣舒展,宛若天成,其态婀娜,栩栩如生。
蒲公瞪目结舌,半晌,长揖摊主,惊叹道:“久闻今之世多奇巧,不意亲见此景。此饼化花之术,真乃神异非常!吾昔著《聊斋》,多述鬼怪狐仙之事,然相较今日所睹,犹觉逊色。敢问足下,此乃何术?”
摊主笑答:“此非仙法,乃技之熟耳。”蒲公闻之,深叹世之变迁,学问之进,远非彼时可及。
早在2000年前,山东人就会摊煎饼
作为摊煎饼必不可少的工具,“鏊子”历史久远,早在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的仰韶文化时期就已存在。
陶鏊
煎饼并非山东独有,但在以煎饼作为传统主食的地区中,山东的煎饼情怀,无疑是最为深厚的。在日照市莒县博物馆里,珍藏着一件汉代铁鏊子,造型与今天山东农村仍在使用的煎饼鏊子几乎无异,三足、圆面、略微隆起。由此推演,山东人至少在2000年前就已经有成熟的摊煎饼技术了。
莒县出土的汉代铁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