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山东过春节丨煎饼飘香,一“卷”烙刻齐鲁滋味
2025-02-04 10:01 海报新闻
在古代,煎饼是百姓生活的重要支撑。它制作简单,易于保存,方便携带,无论是田间劳作的农民,还是长途跋涉的旅人,都将其视为绝佳的干粮。
蒲松龄曾在淄博王村东一华里的西铺村毕自严家任私塾先生三十余载,任教期间,有这样一段顺口溜流传至今:“蒲先生,三顿饭,酸煎饼,两个半,葱炒豆腐醋和蒜” 。
蒲松龄曾创作过一篇《煎饼赋》,四百余字的短文中考证了煎饼的历史演变,介绍了煎饼的基本制作和食用方法,有溯源,有剧情,宛如一部美食纪录片。
这篇赋有序,序占了全文三分之一篇幅。序言先说古代面食统称“饼”,下锅水煮的叫汤饼,上笼蒸的叫蒸饼,面上粘胡麻的叫胡饼。又说齐地的人喜欢薄饼,各种做法、吃法由来已久。蒲松龄借北齐主与石动筒的“卒率葛答”之谜,推测煎饼是齐地独有的主食。
“掬瓦盆之一勺,经火烙而滂淜,乃急手而左旋,如磨上之蚁行,黄白忽变,斯须而成……”烟火氤氲中,面糊在热鏊子上发出声响,操作者麻利地旋转刮扒去摊薄面糊,薄薄的面糊被烘烤,颜色快速变化,翻面,揭饼。一套操作行云流水,熟练的人一翻一覆,一会功夫就能做百十个,这就叫摊煎饼。煎饼的统一样式,“圆如望月,大如铜钲,薄似剡溪之纸,色似黄鹤之翎。”如果掺上荞麦,煎饼会像洁白的丝绢,若掺高粱则颜色发红,就像“西山日落,返照而霞生”。如今,除了使用电机带动铁鏊子代替了手动外,其余似乎并无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