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破解电动车充电难③|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全链条整治何解?

2025-02-20 10:56   海报新闻

  在源头治理政策逐步落地之时,如何将充电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化解至最小,成为下一步需要研究的课题。过往案例中,造成严重后果的事故,往往充电地点在楼内而非楼下。用户选择将电动自行车推回家或者将电瓶取下拿回家充电,主要原因在于充电不便以及公共充电设施收费昂贵。

  解决充电矛盾主要靠“一升一降”,即提升充电桩数量,降低充电费用。

  2024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联合发文,要求充电设施运营单位将充电费用明确为电费和服务费,并分别标示、分别计价,2025年1月1日起全面执行。近几日,海报新闻记者在北京、上海、西安等地进行了走访调查,虽然多数充电设施运营单位已经将费用改为电费和服务费分开计价的方式,但仍有不少充电企业仍沿用以时长为标准的计费模式,记者分别致电上述充电桩服务商,均得到正在逐步调整的回答。

  在降费的同时,各地也在推行建设充电桩,增加充电便利性。

  最近,北京市晒出了电动自行车充电桩建设成绩单。

  1月14日,北京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举行题为“为提升首都城市精细化治理水平献计出力”的记者会。据北京市政协委员、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兼市场营销部(农电工作部)副主任王延芳介绍,去年以来,北京市城市管理委等各级政府部门和有关单位认真落实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建设要求,超额完成了全年充电设施建设任务。截至去年11月20日,全市共建设充电接口38.99万个,完成年初计划的120%,实现了北京市居住区集中充电设施的全覆盖,基本扭转了公共充电设施数量不足的局面。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