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重拳整治伤企网络“黑嘴”!聚焦网暴、造谣引流、舆情敲诈→

2025-03-27 18:21   央视新闻客户端

  北京互联网法院副院长 赵长新:很多文章它可能表面上看,你无法识别针对的是哪个企业,如果是对于这个企业了解的,或者是所谓的业内人士,他不言而喻就会知道你的文章指向的是哪个企业。所以第一步就是识别性,通过文章的上下文以及他曾经和之后发布的一些文章是否也针对同一个企业、同一个行业来综合判断文章是不是明确指向原告这家企业。

  据法官介绍,有一些文章,虽然不会虚构事实,但会移花接木,比如用真实的财报,真实的企业信息,却做出歪曲的解读。对此,法官在审理时,也会综合当事人的专业能力,做出判断。

  北京互联网法院副院长 赵长新:结合他历史以往发布的一些文章中,他自己对于某些事物的一些分析判断,能够证明他的分析能力。那么假如回到涉案文章,和你自身的情况相比,没有尽到你自身的责任,由此可能我们就不会认定它是一个正常的商业评论,而要承担一系列的侵犯企业商誉的责任。

  记者在采访时了解到,谣言给企业带来的伤害,往往难以量化。比如有些文章传播范围或阅读量虽然不大,但在相关行业内部却会产生巨大影响。很多涉企谣言会在企业的营销旺季、准备上市等重要节点前夕扩散,而为避免谣言持续发酵,企业有时会无奈选择及时止损、息事宁人。

  虚假信息“网络留痕”

  企业难消谣言影响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