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拳整治伤企网络“黑嘴”!聚焦网暴、造谣引流、舆情敲诈→
2025-03-27 18:21 央视新闻客户端
北京互联网法院综合审判二庭副庭长 张倩:作为职业测评人,他在测评的过程中所涉及的发布内容可能会包含两部分,一部分是他自己的主观感受,我们认为只要不是过分带有这种极度贬损或者侮辱性的评价,作为一个市场经营主体,在合理范围内是应当进行容忍的,即使是一些负面的评价也是应当容忍的。但是在涉及客观事实的陈述的过程中,我们认为职业测评人务必要有相应的发布内容的依据,否则就会构成对评价主体的名誉权的侵权。
厘清言论合理边界
最高法发布典型案例
今年二月,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6起“企业名誉权司法保护典型案例”,涉及传统产业、中介行业、科技企业、征信机构等不同领域,为同类案件的审理提供指导作用。这起“未经实际测评发布不实测评文章”的案件入选其中,为自媒体测评划清了言论自由的边界。
移花接木歪曲解读 “黑嘴”还有啥门道
记者在采访时了解到,一些自媒体在应诉的时候会打着舆论监督的旗号,还有一些评论虽不指名道姓是哪家企业,但会让人产生联想“对号入座”,一些自媒体虽没有虚构事实,却以真实的信息,得出极易误导受众的结论。纷繁的“谣言伤企”乱象,也在考验着执法者的智慧。
作为一家专门审理互联网相关案件的基层法院,北京互联网法院在审理的诸多涉企名誉权纠纷案件中,面临的一个难点,就是如何鉴别极具隐蔽性的商业诋毁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