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卖“假名牌”被判缓刑!即墨法院发布知识产权保护典型案例
2025-04-25 13:50 大众网
近年来,地理标志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地理标志不仅是重要的知识产权客体,也是促进区域特色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是推进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地理标志的特殊性不仅体现在其原产地上,还通过一系列的标准和认证来确保其品质,冒用地理标志容易导致消费者的混淆误认。对侵犯地理标志专用权的违法行为的查处,有效维护了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品牌信誉和公平诚信的市场秩序,有助于提高公众对地理标志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对助力特色经济发展、乡村振兴有积极意义。
承办法官:于振冰
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大牌衣服”被判刑
案情简介
2023年3月至10月,张某在未经注册商标权利人许可的情况下,雇佣付某等人通过微信对外销售假冒的“MLB”“BOY”“EVISU”等注册商标品牌的服装,并租赁仓库囤放衣物,销售额共计1525元。2023年10月,公安部门在张某租赁的仓库内查获上述服装共计18615件,价值共计499175元。后张某自动投案并如实供述。
裁判结果
法院经审理认为,张某销售明知是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情节特别严重,其行为构成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依法应予惩处。鉴于张某部分犯罪系未遂,有自首情节,自愿认罪认罚,有悔罪表现,经判前社会调查,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的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对其从轻处罚。即墨法院判决张某犯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三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二十六万元。
典型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