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修船所到造船巨头,山东以巨轮为尺丈量中国造船全球疆界
2025-07-13 07:02 大众新闻·大众日报
青岛西海岸新区的海西湾造修船基地里,4台800吨门式起重机昂然矗立,与气势恢宏的两大船坞交相辉映。
穿行在厂区,北海造船总经理助理鲍会勇一路走一路介绍:“这一艘是为日本MOL公司建造的LNG双燃料动力散货船,是市场上主流的绿色燃料船型。这艘是为比利时CMB公司建造的氨预留散货船,船高近30米。那一艘31.9万吨超大型原油船是山东船企承接的首艘大型原油轮船……”
造船业是典型的资金密集、技术密集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货值体量大,上下游产业链长,向来是各国制造业争夺的核心领域。全球造船业的发展史,也被视为大国工业实力的竞逐史。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船厂技术基础薄弱,设备陈旧,在国际市场上几乎没有立足之地。
彼时的北海造船同样积贫积弱,即便到了20世纪90年代,老厂区里最大的浮船坞也只有10万吨,最大的干船坞只有2.5万吨,根本不具备造大船的能力。
一个“搬家”的机会彻底改变了北海造船的命运。
2004年,为支持青岛建设奥帆基地,北海造船整体从浮山湾搬到海西湾造修船基地。一路西行,工人们既兴奋又忐忑。
忐忑的是,当时的海西湾荒凉、偏僻,条件异常艰苦,需要边开山填海,边建设开工。兴奋的是,终于有了升级造船设备设施的机会,离造大船的梦想更近了!
升级后的北海造船,最大的干船坞达到了50万吨级。“设备设施能力的大幅提升,直接带动了产品结构的升级。从此,北海造船具备了参与全球竞争的基础条件。”鲍会勇说。
北海造船甩开修船所的束缚,拉开“大造船”的序幕。
2009年,第一艘18万吨散货船驶出海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