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从修船所到造船巨头,山东以巨轮为尺丈量中国造船全球疆界

2025-07-13 07:02   大众新闻·大众日报

  要在浪里行稳,靠的是产业链这根“锚链”。

  一艘船,动辄需要上千万个零部件。轻轻一牵,就能带动一串产业。

  谁能把船完整造出来,谁就能在钢铁、装备制造、能源、通信电子等领域,完成一次产业链协同升级。

  北海造船乃至中国造船的逆袭,不仅在于船厂自身的实力,更在于完整的产业链和规模经济的协同发力,形成了无与伦比的竞争优势。

  这种产业共生关系,在北海造船与山东钢铁集团的合作中体现得尤为深刻。

  船舶是钢材消耗大户,从船东交了订金锁住了船价,到船厂真正开始生产之前,钢材的价格波动就像跷跷板——

  钢价走高,船厂让利,却让上游钢厂“吃饱”;钢价走低时,给船厂带来成本空间,钢厂则“暂收锋芒”。

  2017年至今,北海造船和山钢集团累计实现钢材合作量216.6万吨,呈逐年递增态势,同时还锁定了2026年至2027年资源49.94万吨。

  山钢相关负责人坦言:“北海造船的订单量大且稳定,对保障企业的订单基础意义重大。”

  在海西湾,这种产业联动结成了一张更密的网。

  在北海造船的带动下,中船发动机、海西重工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相继来到海西湾船舶海工产业基地投资建厂。

  中船发动机采购海西重工生产的发动机曲轴,同时为北海造船制造船舶发动机。产业链上企业实现深度融合,使得发动机曲轴本地配套率提升50%,船舶发动机本地配套率提升至89%,逐渐形成集群式发展模式。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