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从修船所到造船巨头,山东以巨轮为尺丈量中国造船全球疆界

2025-07-13 07:02   大众新闻·大众日报

  面积并不太大的海西湾,如今已集聚50余家船舶海工制造企业及各类配套企业,涵盖船舶海工装备总装建造、设备研发配套等上下游产业。它们像集群协作的工匠,把“单打独斗”变成“集团作战”。

  造船业的开关一按,点亮的是一串产业的灯。

  新冠疫情时,当国外船厂因断供停摆,海西湾的焊花从未熄灭——这就是全产业链的韧性。

  如今,这片海湾,每年能造668万载重吨船舶、修200余艘船,像座永不熄灯的海上工厂。

  “今天,我们能建造世界上最先进的新能源船舶!”

  航运业的动力革命正在倒逼造船业重新排序。全球船企都在向“绿”转身,谁的技术储备更深,谁就能在新赛道上领跑

  船东选船厂,看的不只是硬件,更看口碑、品牌和穿越周期的能力。

  过去,凭借过硬的造船质量、极致的性价比和优质的服务,北海造船在大型散货船领域打响了名号。

  而在低碳浪潮拍岸的今天,“绿色”成为它新的名片。

  全球航运想要实现国际海事组织(IMO)提出的2050年航运净零排放目标,需要用绿色甲醇、绿氨等新能源替代传统化石燃料。

  这场航运业的动力革命正在倒逼造船业重新排序。对此,张成舜看得透彻:“全球船企都在向‘绿’转身,谁的技术储备更深,谁就能在新赛道上领跑。”

  从跟跑者到领跑者,关键在“变”,更在“早”。

  北海造船的转型,早在多年前就埋下伏笔:

  5年前,LNG动力的船舶订单大量涌入,随着技术迭代,催生了甲醇燃料船。当绿色甲醇面对成本高企的发展难题时,北海造船瞄准零碳属性的氨燃料,踩在行业变革的鼓点上。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