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管服务“穿马甲”,暑期一些地方学科培训“隐蔽作业”
2025-08-11 09:36 中国青年报
一位初二学生家长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说,学校开家长会的时候,老师们都会说不赞成家长给孩子报课外班,但是后面总会跟上一句话“有的时候也是没办法,这是现在学校面临的基本盘”。
家长们能听懂老师的“言外之意”。
一位家长坦言,“都说这是‘剧场效应’,家长们都是在剧场中看剧的人,绝大多数人不想站起来看剧,但是,现在场子里已经有不少人站了起来,没办法,我们也只能站起来,总不能让孩子掉队吧”。
这几天,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发现,在北方某大城市,一家处在“头部”位置的校外培训机构的线下门店多了起来,门店显眼位置的广告上有美术班、书法班、舞蹈班等各种素质班,当记者以家长的身份询问是否有针对中小学生的学科培训时,门口的老师马上拿出手机,展示其中的文件,那里有针对各个年级的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的课程表和开班时间……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指出,培训的刚性需求依然旺盛。
“第一,我们的教育评价标准过于单一;第二,教育依然存在不均衡,只要这两个条件存在,那么刚性的培训需求就存在,就很难消除。”储朝晖介绍,他曾经到丹麦考察发现,丹麦的学生在九年级前没有学业考试,学校老师每个学期会从身体发育、体能、语言、计算、阅读、社交与情绪发展等维度对学生进行专业评估,形成综合性成长报告,取代单一的学科分数。
单一评价意味着“唯分数”和“筛选性”,储朝晖认为,只有把“唯分数”的单一评价改为“多主体、多维度、全过程”的综合评价,才能真正给中小学生“松绑”,并从根本上压缩校外培训的生存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