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引擎!陕西高铁建设再提速
2025-08-25 12:44 陕西日报
本报记者 杨光文/图
立秋刚过,三秦大地的暑气尚未消散,高铁建设的热潮却已掀起层层巨浪,势头愈发强劲。
从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到层峦叠嶂的秦岭腹地,一场以智能建造为核心的行业变革正在悄然上演。无论是机械设备的轰鸣声,还是数字技术的精准操控,都在为陕西西延、西康、西十、延榆、康渝等多条高铁线路的建设按下“加速键”,让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土地,以全新的速度与激情迈向互联互通新时代。
8月21日,在西安市长安区太乙宫街道,西康高铁长安轨枕场成为智能建造“规模效应”的最佳展示窗口。作为西康高铁轨枕供应的核心基地,这个由中铁十一局倾力打造的“智能工厂”彻底颠覆了传统轨枕生产的作业模式。生产车间内,几名技术工人端坐在操控台前,手指在显示屏上灵活操作,便能轻松掌控整条生产线的运转,每天可稳定产出1600根双块式轨枕。不远处,两台橙色的机械臂如同训练有素的“钢铁工人”,正有条不紊地进行箍筋安装作业。它们精准抓取箍筋,对准轨枕模具的预留位置,不到10秒便能完成一次安装,误差控制在0.5毫米以内,远高于人工操作的精度……
“我们的智能化生产线实现了85%的人力节省,日产能从传统模式的800根提升至1600根。截至目前,车间累计产量突破46万根。”中铁十一局西康高铁长安轨枕场安全监督部部长杜家辉指着车间内的智能数据终端介绍。西康高铁全线桥隧比高达94.4%,这意味着大部分线路要穿越山体、跨越沟壑,对轨枕的质量稳定性有极高的要求。这种智能化生产模式无疑为工程建设提供了最可靠的保障。